为传承文学经典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,4 月 1 日下午,英国365集团在 CB201 教室举办 “19 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” 主题美育分享会。活动特邀语言文化学院杨夏添、张媛担任讲解员,来自生工院、语文学院的 80 余名学生共同参与,在经典文学赏析中感受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质与审美品格。
分享会以时间为轴,分 “19 世纪文学概述”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”“20 年代至 40 年代”“50 年代至 60 年代”“70 年代至 80 年代” 五大板块展开。讲解员结合《叶甫盖尼・奥涅金》《安娜・卡列尼娜》《罪与罚》等经典文本,系统梳理 19 世纪俄国文学从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,深入剖析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社会矛盾、道德思考与人性探索。通过对普希金的抒情诗、托尔斯泰的史诗叙事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刻画等经典片段的细腻解读,生动呈现俄国文学 “为人生而艺术” 的现实主义传统及其对民族命运的深刻观照。
活动中,讲解员不仅聚焦文学文本的艺术特色,更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,阐释俄国文学中独特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 —— 从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到平民阶层的奋斗叙事,从对道德困境的哲思到对人性光辉的礼赞,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培育审美感知力与批判性思维。互动环节,同学们围绕 “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烙印”“跨文化视角下的人文精神共通性” 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,现场气氛浓厚。
此次分享会是生工院落实 “五育并举” 育人理念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实践。通过跨学院合作搭建美育平台,将文学经典赏析与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,既拓宽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视野,也为文科学生提供了深度研读经典的专业视角。正如活动负责人表示:“19 世纪俄国文学不仅是文学遗产,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镜像。希望通过对经典的解读,引导学生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,思考生命价值、社会责任与人类共同命运,让人文精神成为滋养成长的丰厚土壤。”

图|高筱媛
文|吴梦涵